一、现代以来乡土文学的主题类型可以概括为哪几类?《秦腔》的主题是什么?
(一)现代以来乡土文学的主题类型
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在数量上多和在分布上广,使农村、农民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中国的大多数人都在心里存在着乡土情结,有和大地亲近的欲望;或者生于土地,长于土地,对乡土怀有既爱又恨的感情。而这些情怀也是乡土文学及乡土作家创作的内核。
1、批判性主题
乡土文学的一部分具有批判性的文化功能,利用现代文本对现代化进程进行干预。在这一主题中,由农民形象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层面, 到农村社会的礼俗及家族文化层面, 构成为乡土文学中的批判性主题。
由此形成了乡土文学中改造国民性主题、批判人物性格主题、封建礼俗和家族制度批判主题。
五四时期和新时期的乡土文学主要进行的是改造国民性的主题。五四时期救亡和启蒙交织在一起,文学家企图通过破除传统、改造国民性来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新时期文学则更多的继承了五四传统,同样扮演了启蒙者的角色。这两个时期的主题批判农民的劣根性,其根本在于通过批判农民的精神弱点而达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鲁迅的《阿Q正传》通过塑造阿Q这样一个具有农民典型性的形象来批判中华民族传统国民性中的弱点和缺点。新时期文学中高晓声、韩少功、贾平凹同样在批判农民弱点,借以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40年代到60年代,“工农兵文学”是主要的发展方向。这时期,作家深入农村生活,发现了农民身上的落后因素和性格弱点,形成了批判人物性格主题。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孟祥英翻身》、《“锻炼锻炼”》等描述了农民身上迷信、封建、自私、落后的性格特点,与对社会的颂歌造成了鲜明对比。
从王鲁彦的《菊英的出嫁》、许钦文的《石宕》、台静农的《拜堂》、蹇先艾的《水葬》等乡土小说,到80 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如韩少功的《爸爸爸》、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等,对束缚农民精神和行为的封建礼俗和伦理道德,进行了比较深刻和彻底的批判。20年代主要对封建习俗进行批判,而80年代主要对封建家族制度进行批判。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后,张炜的《古船》、陈忠实的《白鹿原》、赵德发的《缱绻与决绝》等对乡村文化秩序和家族制度进行了批判。
2、怀恋性主题
除对乡村进行批判外,乡土文学中有一部分则表现出对农村生活的怀恋和心底的依恋,对乡村进行最真实的描写。对乡土的怀恋是乡土理性的体现,是形而上的人生哲学,注重民间生存本质和生存困境的探究。用民间话语进行创作,沈从文、萧红、赵树理、莫言、张炜、刘玉堂等作家是代表。
沈从文、师陀对人性本意的寻找,写出的不仅是田园风景,更是爱、美和自由的人性世界;赵树理则将农民的生存现实,通过民间叙事还原民间生活最为真实的内容;莫言笔下的“丰乳肥臀”、张炜笔下的充满诗性的大地, 将乡土诗化。90 年代,余华把乡土人生概括为“活着”,对乡土理性进行了更深刻的哲学还原,刘玉堂关于“乡村温柔”的叙事也更接近民间的立场。
(二)《秦腔》的主题
贾平凹在《秦腔》后记中吐露了对清水街,也可以看作是对农村未来的担心。他说清水街“没有矿藏,没有工业,有限的土地在极度地发挥了它的潜力后,粮食产量不再提高,而化肥、农药、种子以及各种各样的税费迅速上涨,农村又成了一切社会压力的泄洪地”,“土地也从此消失吗?真的是在城市化,而农村能真正地消失吗?如果消失不了,那又该怎么办呢?”这些话可以看作是贾平凹对《秦腔》小说主题的揭示,农村濒临破产,农民逐渐失去对土地的感情。作者对这些表现出沉重的忧虑。
1、乡村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逐渐没落
《秦腔》描写了以清风街为典型的乡村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遭受的打击,作品以独特的情节叙事方式和个性化的语言再现了当今中国乡村的凋敝图景,为传统文化的衰落唱出了一首沉重的挽歌。
小说以夏家的家族衰落为代表表现了农村宗法制社会的瓦解。在现代经济的浪潮中,农民不再以土地为生存的唯一方式,进城、打工、做生意等成了新生代农民的新选择。小说中翠翠、陈星的离城务工,夏风的到省城工作、丁霸槽的开酒楼为代表写出了土地对于新生代农民已经不再重要。而描写了夏家三兄弟则代表了老一辈农民虽抱有对土地的依恋,但对新一代农民的新选择也无能为力,最后的相继离世则代表了乡村宗法式社会的没落。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遭受到打击,以至逐渐没落。最后夏风和白雪的离婚,夏风不再回清水街则预示着在农村旧的传统文化和城市化的道路上,最后城市取得了胜利,绝大多数的人选择了在城市生活。
2、传统文化艺术的逐渐没落
以“秦腔”为小说的题目,小说就不能避免的提到秦腔这门戏剧艺术。秦腔是西北人喜爱的文艺形式,在小说里,全清水街的人都喜欢秦腔,都会哼几句秦腔,夏天智会画马勺,还出了本书《秦腔脸谱集》。白雪最能代表的是秦腔的发展,开始在小说中,剧团的演出受到大家的欢迎,还有老一辈的人认识“名角”王老师。但在农村的逐渐发展中,受大家欢迎的变成了陈星的流行歌曲。剧团也面临解散,演员们各自为了赚钱而为红白喜事演出。
秦腔没落了,这条线索与农村的没落相互交缠在一起,共同的构成了农村传统文化败落的图景,不能不叫人唏嘘。白雪坚持秦腔的艺术,夏风不能理解她,以至后来离婚。这里白雪生的没有肛门的小孩则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在农村和城市的交流中,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旧的理念和传统的精粹注定会逐渐被时代所淹没,无疾而终。
二、《小灯》与以往描写土改的小说有什么异同。
这里与《小灯》相比较的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一)相异处
1、对土地改革的基本情感态度
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土地改革虽然以曲折的方式进行着,文干部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懂与农民怎样相处,不懂怎样开展工作。张裕民等村干部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私、鲁莽等缺点。但最后土地改革是成功的,农民成功的推翻了地主钱文贵的压迫,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应有的土地。整部小说是赞扬的,小说多次提到对毛主席的赞美,这更直接的揭示了小说的基调。
而尤凤尾的《小灯》不但不能说它的基调是赞扬的,甚至也不能说它的基调是中性的。虽然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没有像以前的小说那样强烈的表明土地改革的血腥、残忍和干部的毫无道德人性。但这部小说中没有丝毫的赞美的语句,有的只是顾顺的对土地改革的犹疑和对小灯的内疚。有的是土改干部不了解村里的情况,随便定成分,随意决定人的生死。有的是不可不说是悲惨的结局,顾顺为救小灯的父亲,放出了大地主而被民兵打死。这整体的基调不可不说是悲戚戚的。
2、对“人”的关爱
在《小灯》中,顾顺表现出对大地主及其女儿的朴素的同情。在提出胡有德为作为大地主进行批斗之后,他有些后悔,后悔自己就这样毁了一家人。在认识小灯之后,他同情喜欢这个可爱的小闺女。这是作为“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情感,他对小灯也具有同样的尊重,没有像其他村民那样远离、蔑视。最后顾顺也顺从自己的内心把大地主财主们放走,虽然他被村民误杀,但最后整个村从此和平相处。这也是这篇小说的人性的闪光点。
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有一个与小灯类似的人物——黑妮。但这两个人物也有本质的区别,小灯是地主的女儿,和父亲感情很好,而黑妮是钱文贵的侄女,对他只有恨,没有感情。所以两部小说对人描写的角度不同。程仁对黑妮是爱,顾顺对小灯却是朴素的同情心,两部小说对人的关照的深度不同。
3、对历史的态度
在《小灯》中,尤凤尾以真实的态度还原了土改时期的历史原貌,企图还原当时真正的社会状况、农民的性格态度、土改干部的状态。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丁玲以土地改革亲历者的身份进行小说创作,必然会带有自身的感情色彩和主观看法,这是后来人尤凤尾所不必担心的。
(二)相同点
两部小说在对人物的处理上有相类似的地方。《小灯》中尤凤尾对顾顺犹疑徘徊的态度进行了充分的描写,这个人的性格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典型化的。顾顺既有因对土地、钱财的向往而敲诈地主老财们的不光彩的一面,又有对小灯、地主们的朴素的同情心。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丁玲同样塑造了一批有优缺点的人物,如文干部是知识分子,被派去指导土改工作,但他又自恃很高,认为农民什么都不懂;如张裕民是先进党员,又是村干部,很了解村里的大地主就是钱文贵,但他却没有说出来。这些人物都是真正的人,有优点有缺点,这也是两部小说的最大的相同之处。
三、阅读《风波》、《小二黑结婚》、《李顺大造屋》、《父亲讲的故事》,谈谈作品所涉及的时代内容和作家的创作情绪、创作追求。
(一)鲁迅《风波》
时代内容:小说以张勋复辟为背景,写江南水乡因张勋复辟而引发的一场辫子风波。小说写辛亥革命只赶跑了一个皇帝,并没有把民主、自由等西方思想传入中国,民众都仿佛没有经历过这样一个革命,赵七爷的辫子还盘在头上伺机放下。
创作情绪:怒其不幸,哀其不争。对辛亥革命的失望与悲哀的态度在这篇小说中显现无疑。
创作追求:这是作者希望悲剧成为历史,疗救者有更好的良方来拯救那个多灾多难的世界,拯救身处不幸而浑然不觉的人们。对辛亥革命不断反思的终极目的,是解决国民性的问题。
(二)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时代内容:作品主要写的是农村青年小二黑和小芹的恋爱故事,并通过他俩在乡政府支持下,同二诸葛和三仙姑的封建思想,及混进村政府的恶霸流氓金旺、兴旺的斗争,及其所取得的胜利,表现了解放区农村革命势力和民主思想的成长,封建势力和愚昧落后的迷信思想、传统的道德观念的日趋瓦解,展现了解放区的光明前景。
创作情绪:描写农村人带有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和性格弱点,并希望因此改变他们。作者凭的是积极的创作热情和光明的未来信心。从小二黑和小芹的结婚和恶霸流氓的失败为结局,表现出作家对传统迷信愚昧的瓦解和解放区的光明未来都抱有信心。
创作追求:小说提出农民仍然处在封建思想的包围中,性格仍然没有摆脱封建的迷信愚昧思想,作者希望解放区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
(三)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时代内容:小说相当真实的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深刻揭示了造成他们心酸命运的政治、经济、历史及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等深层根源。描写了李顺大把造屋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并且为之奋斗终身的心酸和苦难。
创作情绪:作者延续了五四以来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深入探讨了左倾错误和封建残余得以蔓延的温床,及民族的劣根性。
创作追求:作者期望通过描写政治、经济、历史造成农民辛酸命运以及农民自身的封建残余,来达到显示国民性,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四)石舒清《父亲讲的故事》
时代内容:解放前,宁夏地区农村的生活和农村人的性格。包括短篇中的拉骆驼的脚夫、被定性为中农的爷爷,中篇中的清廉县长司徒清、受土匪威胁而聪明应对的曹顺义、救人不图回报的曹居中、坐飞机掉下来的少姑娘、王嘴嘴的故事。这些故事和人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真实的农民生存状态。
创作情绪: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当时农村的人和事的亲近之情和怀恋之心;另一方面作者又通过自己的叙述试图还原一个当时的真实的世界,不掺杂作者个人的情绪。
创作追求:力图构建一个解放前农村人民生活的真实图景,有辛酸、有痛苦、有挣扎、有无畏,包含了整个宁夏地区的人民生活状态。
郭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