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宗教,诗是文学。诗人信奉佛禅或受佛禅影响,以禅入诗,以禅喻诗使诗歌充满了禅趣禅理,发人深思,给人启迪;同时禅僧将晦涩的禅理以极富文学色彩的诗文表达,既使禅宗禅理为世俗大众所接纳理会,也使禅诗更具文学魅力,加深了它的流传度。金代杰出诗人元好问在《俊书记学诗》里写下了“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的诗句,可谓是对禅、诗结合的精妙总结。
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国,便注定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与嬗变,而作为承继中国文化发展的文人士大夫,更是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经过其发源的魏晋南北朝,来到了禅宗大盛的唐代,司空图是将禅与诗密切联系起来的集大成者,无论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还是他那“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的空灵诗学,都使人们认识到诗、禅的一致,影响极大。而到了禅宗高度发展、文人谈禅成风的宋代,更是将诗禅的结合推向高潮,严羽《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借用禅学理论和方法论,以“妙悟”、“熟参”为中心理论,将诗与禅成功地结合起来,影响深远。宋代,参禅悟道被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因此,在儒学复兴的背景下,在“新儒学”的建构过程中,由统合儒、释、道的文化观念而促生的哲学精神的浸染和泛化,是宋代诗学本质特征形成及其哲理化进程的内在支配力量。
禅学倡导自求解脱的精神实质,在于把人的本能冲动提高到意识自由的层次,体现出人学价值,自然冲动的意识自由恰与自由创造的文学个性形成笙磬之合,文人学者借助于禅学思维来创造意境则更具艺术韵味。诗禅相融的诗意禅境是士大夫追求精神愉悦感的首要选择。以禅喻诗,诗禅结合,在诗歌中表现禅趣是文人共同的审美爱好。因此,从追求诗歌意境的目的出发,文人们也会主动地向佛禅靠拢。而比较各种文体,诗显然是最具禅意的文学,禅师借助诗境解说禅理,实亦成为宣扬禅学的最合适且最易为听众接受的方式。禅学与诗学的关系正是由两者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王维一生仕途坎坷,屡不顺心。中年后的王维,政治热情日趋冷淡,急于退出政治舞台,归隐山林。因此,他的后半生徘徊于仕隐之间,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
王维诗歌的禅意与梵音来自于对佛教思想的有机接受和摩诘透彻通明的人生观、隐世观的书物返照。王维诗歌在描写笔法、创建意境与体现的机趣中,都有机地塑造了空灵清寂而又疏宕婉转的佛家情味,佛禅意象在王维诗歌有机地与自然景趣、天籁空灵融合,体现出浓厚的释家色彩,这一特征在王维晚期诗歌中表现尤为明显。同时代的诗人评价王维诗时,云其“莲花梵宇本从天,华省仙郎早悟禅”(苑咸《酬王维》),可见摩诘诗歌的禅意之深,已为当时僧俗所共赏。
王维诗中所作之意境,皆寄情于山林泉石与禅宗境界,体现出静谧与佛禅的风格。这与他本人的追求和自身遭遇是分不开的。早年的王维也曾意气激越,奋笔而抒壮怀激烈的从军行与富丽明景的应制诗,但自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始肇,王维因未随帝西幸而陷落贼手,被劫成为伪燕的官吏。在西京沦陷之时王维哀痛备至,作诗歌怀念唐朝君臣。乱平后虽然因其弟力请而免于谪罚,但人生这段耻辱的经历,间接地导致了王维晚年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诗歌向回避与逃离现实的方向发展,试图在佛家的皈依和虚无中减轻对时代衰落和己身节操不保的痛楚。这样的诗歌在王维集中屡有反映。这样的经历是王维诗歌自觉归向佛门意境的前提和心理条件。
王维诗佛家境界之成在于其意象空静。佛家以离烦恼曰“寂”,绝苦患曰“静”,认为“观寂诸法,灭诸痴闻”(《华严经》),“一切诸法皆是寂静门”(《宝箧经》)。静在佛家所奉行的参悟修持过程中,不仅是形成境界的必备条件,更是佛禅本身的观照和体现,甚至可以说,静为禅之源。王维诗歌中所描写的是自然景物的静谧,是月夜的空灵与清辉,也是由事物的微动与纤毫的描绘中生出的静,愈加衬托出境界的清寂。“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是无声的寂静,而至于描写的泉声瀑声之铿鸣、莺啼花落的微动,则如天籁之希声,大音罕作,动静相形,于若隐若现间创造出萧穆空寂乃至缥缈虚无的境界,较之于描写纯粹而茫然的空虚寂寞,更加显出“静”之意象,若去留无迹。
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境的创造,尚且在于诗体的浑成与超脱,与对于世俗名利与行止的超脱与勘破。诚然如范温《潜溪诗眼》所论之诗境,“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 显著的例子如其《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内中为历代所吟咏赏鉴与传诵的诗句即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句,深具世事观照之禅意。行到水穷,或扫兴而归,或意尽而返,这是行人惯有的情形。王维则不同于此,水穷则坐下看云,并不因此而扰乱内心的宁静,可谓随遇而安。
宋人于唐代诗人中服膺钟爱者莫过于王维。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一文中,苏轼称赞王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钟嵘《诗品全译》),王维诗歌中所体现的禅境与佛意,在如同画卷般的篇章结构中与唐代清新自然、超旷远逸的文风相结合,创作出唐代佛禅诗歌境界的高峰。其艺术与宗教研究价值,仍值得后人商榷与考辨。
整理:小猫